取號、等待看病、做檢查、記錄醫囑……做這些事的不是病患的家人或朋友,而是“陪診師”。當前“陪診師”這一新職業在合肥出現,上述內容都是這個行業的服務項目。目前,這個行業的從業者,大都以團隊形式存在,平均月入6000+,吸引了眾多“90后”入行。
他們不僅給陪診對象提供全流程陪伴服務,還分享陪診對象的悲歡與喜樂,給予患者暖心的幫助和安慰。
“95后”女孩偶然入行“陪診師”
5月16日8時,高月來到了省立醫院門口,等待和她約好的陪診顧客。這是她這個月第五次來省立醫院了。“今天這個單子的預約人是陪診對象的兒子,他在外地不方便回來。于是在小紅書上找到了我的聯系方式。”高月說。
8時20分,胡女士在老伴的攙扶下,來到醫院門口見到了高月。胡女士當天是來心血管內科復查的。會合后,高月陪著胡女士取號、等待看病、做檢查、記錄醫囑、取藥、囑咐她怎么吃藥……整套陪診服務結束后,高月在微信上告知了胡女士的兒子,線上收款后,這個單子就算完成了。
談及為何會從事“陪診師”,高月表示“完全是緣于一次偶然機會”。
2021年,“95后”高月在一次陪家人去醫院做檢查時,偶然知道了陪診師這個職業,通過查閱資料,有醫學背景的她很快了解了這個行業所需要做的工作。于是,便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了一個陪診師團隊。
陪診不僅僅是跑跑腿、掛掛號這么簡單
在從業過程中,高月也遇到了令她印象深刻的事。某次陪診,她陪著老人等待看病時,老人話語中透露出不希望高月告訴醫生她是陪診師,是個陌生人,高月立刻就明白了老人的想法。“有些老人會覺得自己看病沒有孩子陪在身邊,會很不好意思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也會充分保護他們的‘自尊心’。”她說,但是她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,人們的思想和意識都會逐漸改變的。
此刻,陪診師丸子正在合肥的安醫附院忙碌著。她從事陪診師2個月了,在這兩個月里,她收獲的不僅是報酬,還有與陪診對象相關的故事。
“有一次,我陪著一位姐姐做了試管。她結婚好多年都沒有懷上孩子,心情有些低落。但那次做完試管后,她成功懷孕了。她特別開心,我也發自內心的高興。”丸子回憶道,“在陪診的過程中,是會付出感情的,我相信只有顧客感受到我們的感情,才會更好地接受我們的幫助。真心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健康平安。”
月接二三十單 月均收入6000+
記者了解到,陪診師主要是通過網絡平臺接單,在一些醫院門口也會收到陪診師的傳單或小卡片。
在小紅書平臺上,記者搜索“合肥陪診師”,相關內容就出現了,其中就包括高月和丸子發布的信息。
事實上,陪診師的服務對象不僅僅是老人,還有寶媽、孕婦、異地就醫人群等。“陪老人和異地就醫人群看病,陪孕媽媽產檢,幫助拿藥……都是業務范圍。”丸子說。
“這個職業除了有些累,收入還是很可觀的。我們團隊的收費標準大約是半天200元,全天300元。一個月可以接20到30單。這個工作既可以賺錢也可以照顧家,挺好。”高月笑著說。
目前,丸子還在兼職做陪診師,接下來她準備將這個職業發展成自己的主業。“有時候有些客戶在上班不好取藥、拿片子,我們也會接單,這也屬于業務范圍。”
在兩個多月的兼職中,丸子不僅感受到了這個行業是被大家需求的,她在幫助病患的同時,也感受從事這份新職業的價值感。
入行有風險 可提前做好規避
陪診師作為一個新型行業,目前還未有明確的行業標準。記者查詢發現,這一新職業在北上廣等城市出現較多,當前在合肥也逐步興起。如何才能成為一名“陪診師”,對此,高月和丸子也給出了自己的一些從業建議。
“其實這個行業的前景是很好的。”高月說,她認為有醫學背景的人從事這行會更得心應手。專業性的要求體現在,比如在看病的過程中,醫生有些專業的表達,有醫學知識儲備的人能更好地理解,并做記錄;還有些病人的問題比較復雜,需要提前和家屬溝通,查閱資料做好準備等。除此之外,陪診師一定要有責心、有耐心、有愛心……
不過,她們提醒從事陪診師也會有一定的風險。“我想只要我們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,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風險。事前要了解陪診對象的健康情況、性格、習慣等,然后簽訂免責協議,規避掉過程中帶來的不可控的影響和糾紛。事中主要是可以請顧客提前在線上預約,以節約時間,提高就醫效率。事后涉及到繳費問題,要把各種繳費單子還有支付憑證復印存檔交給客戶或家屬。”丸子說。
有的市民能接受 有些不能理解
陪診師作為一個新型行業,市民的接受程度又如何呢?記者來到省立醫院門口,采訪了前來問診的市民。
“我覺得這個職業挺好的,父母有的時候要來醫院看病,但是工作又不能隨時請假,這就會形成矛盾。”周末帶父親來復查的柳女士說,有了陪診師之后,既不會擔心父母復查或看病找不到地方,也不用她總是請假影響工作。同行的父親表示,如果子女沒空陪伴,可以試著接受陪診師陪著看病。
此外,也有些人對陪診師這個行業表示質疑。“從業人員如何去證明她的專業性,這個行業是否有行業規范呢?”來幫奶奶取藥的劉女士說,希望未來能夠制定一些從業標準和行業準則,規范陪診師這一行業的發展,既讓陪診師發揮社會價值,也更好滿足患者的陪診需求。
合報全媒體記者 莊文倩
查看更多 網友熱評